母校——我为您而自豪
姜衍菊(原纺化系化工原理教研室副教授,82岁)
我是西北工学院化工系毕业的。在当时纺织行业正发展化纤新产品、1980年学校着手研究化纤新材料时,我调回了西北纺织工学院。从情感上我好像回到了母校,经常接触到尊敬的老师和熟悉的同学,感到非常温暖。当时学校还在起步建设阶段,从此我也成了建院行列的一员,为新成立的纺化系添砖加瓦到现在已退休,安居乐业,安享晚年。
建院初期,开始筹建纺化系,没有正规的教学楼和实验室。由于我曾在设计院搞过工程,又是学化工的,所以当时的系主任朱光先生便将此楼的化工工艺设计任务交给我和樊芷云老师,配合纺织设计院和学校基建处,给他们提交诸如不同专业实验室平面布置、实验台座、设备种类型号、水、电、通风等特殊要求和原始资料,我们二人如期向系、学院汇报后,均得到满意通过。与此同时还承担着教学任务,虽然纺化楼尚未建好,但教学质量不能降低,我们通过西安理工大学、西北大学的同学关系,借用外校不收费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在最后一学期,全系教师不分专业,凡有条件指导毕业论文的教师上阵完成指导毕业论文工作。如此克服师资缺乏的困难,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毕业生和研究生。
为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们也协助老师作了许多科研工作,先后还得了科研奖项,如像“纺织品低温永久定型研究”项目参加全国纺织学会交流获论文三等奖。化工设备原传统的气液两相传质改变为气、液、固三相湍动传质,效率提高约10倍以上,可大量节约钢材。曾在化工学会作专题报告,该设备至今仍竖立在化工实验室,获化工论文三等奖。
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感到非常满足。在教学中用“模拟教材”讲感性知识提高对理性的接受,组织学生们座谈如何将学过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老师启蒙了学生,学生也促进了老师,是一件非常有趣和互补的工作。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学校已有100年办学历史,三十多年来从纺院到工程大学的变革,我经历和目睹了学校的成长和快速度,高质量,大规模的发展。现在已是家属楼由数栋增加成数十栋,教学区占地扩大数百亩,专业分类由十几种增至数十种,包含了国际挂钩专业,原来廖廖无几的教授现在已是教授满堂,教师绝大部分由本科生变成了博士,博士后。学院也升格为大学,系升格为学院。发展之快与西安同步。电视上讲:外省有的西安有,外省没有的西安也要有。我们也是:名牌大学有的我们也要有。我们退休的老同志也非常关注学校的发展。在办学100周年的喜庆时刻,我们为母校而自豪,希望我校在下一个百年办成一所享誉全国的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