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大安(原机械系机械制图教研室主任、教授,75岁)
今年是学校办学百年大庆,但我的回忆却只能从五十二年前开始。
我1960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刚刚成立的陕西工业大学制图教研室(当时归机械系,后改归基础部领导)任教直至1996年退休(此时已是西北纺织工学院机电学院所属了)。中间虽曾在校内、外兼任过其它工作,分散了一些精力,但我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从骨子里讲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制图教师。
我的从教生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先跟老教师听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再试讲,并在教研室被考画法几何,过关后才正式登上讲台。我在台上讲,老教师坐在后边听,下来给我指导,老教师传帮带、严格要求、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潜移默化影响使我终身受益。
在陕工大,我曾为纺织系1963级学生上过一年课,但与纺织系并无太多联系。直至1972年陕工大被分解,所有基础课公共课的教师被一分为五,随各系并入不同学校,我的命运才与纺织系捆绑在一起。1972年和第一届工农兵学员随棉纺连队下纺织厂和工人一起劳动,从而对纺织生产过程有所了解,对纺织机械开始熟悉,这对我以后为纺织系学生上课时理论联系实际大有好处。文革中为工农兵学员上课很不正规、不扎实。但因与学员一起下厂、学习生活都在一起,那时的师生关系却也十分亲近。以至多年后他们返校聚会还会记得我们。
1976年“文革”后,高校恢复高考招生,原有的教学秩序,教学组织也逐步得以恢复。制图教师由各专业连队回来集中成立教研室,人员由陕工大随纺织系过来的4个人再加上由其它学校、工厂调过来的同志,大家团结一心,在王清涛主任(后来曾是院党委会中唯一的教师委员)的带领下,全力投入为迎接1977级新生入学的教学准备工作。除买了一些挂图、模型、教具外,我们还用马粪纸、铁皮自制了能演示零部件装配过程的活动挂图,这应该是今天在屏幕上演示的二维甚至三维教学软件的原型吧!为了帮助学生树立空间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我们建立了图物对照贯穿全部教学内容的陈列室和优秀学生作业展览,以帮助学生课下预习、复习和攻克难点。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是工科院校必修的技术基础课,是工程师训练的入门和基础。
工程图纸(蓝图)是工程界的语言,一点一线一个数字符号都有严格的技术含义,必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对待。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这种高度责任感和认真的态度及过硬的构思画图和读图的能力,就是制图教研室承担的十分艰巨的教学任务和压力。
教师是个神圣的职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必备的品格。没有教师严肃认真严谨的教风何来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孜孜以求不断进取的学风?!我们与学生的接触从新生入学开始这已经形成了传统。每年新生一到,我们就会深入宿舍与他们谈心,指导学生做好上课准备(购买绘图仪器,绘图铅笔,纸等)。为了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研室每周都组织教学法活动,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和教法讨论研究集思广益,并组织相互观摩听课,每个同志都精心备课,每节课都力求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制图教研室老师的讲课水平应该说是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的)。
不只看重课上,课后的答疑辅导也是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它不是被动的答疑解惑,而是主动的因材施教,对困难同学给以更多的关注。因此制图课老师与学生的接触相对是比较多的,能够较全面的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并给以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制图教研室并因此获得省上教书育人集体三等奖。
教研室的同志们除了在传统教学上精益求精外,为了提高业务能力还不断拓展知识领域,先后派人外出学习射影几何,四维空间几何,几何变换,计算机绘图,工业设计等,并参加各种学会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回来在教研室内普及,从而使传统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不断改革创新,增加了计算机绘图和工程设计制图。现在三维建模等新的教学软件不断更新,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当时我们不只担任校内教学任务,还为陕西省工程图学会为提高全省图学教师理论图学水平而举办了射影几何学习班,为第三届全国工程技术绘画学习班担任射影几何课程主讲,扩大了我校教学水平的对外影响力。
刘发鸿、杜玉金老师除教学外还在科研方面取得突出的科研成果,刘发鸿老师并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并曾担任省图学会副理事长多年。
郭西鋆老师在为机电系高年级开设机电产品造型设计选修课的基础上,为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新形势,筹建了工业设计专业,于199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6年即开始招收研究生至今。
回忆当年的制图教研室,最初的4人已有3人(刘庚麟、王清涛、陈景华)逝去,杜玉金老师也去逝了。不少人也已先后调离,虽然至今共约有30余人在教研室工作过,但全部相聚已不可能,仅以此片断与大家共忆吧!一句话,我们都曾为学校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奋斗过!
今天的制图教研室为省级教学团队,并获得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及产品建模创新大赛2009年至今先后三届的一个团体三等奖,二个团体一等奖和多个个人单项奖,令人十分欣慰和鼓舞。正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