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建国(原纺织系党总支书记,83岁)、
陈俊杰(原毛纺研究所高级工程师,77岁)、
全 毅(原实习工厂副厂长,73岁)口述
张益霞(原纺织系毛纺专业副教授,73岁)代笔
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证明理论,并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将来走进社会去指导生产,推动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从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教学思想。为此,大学里各系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实习工厂,纺织系也不例外。
1957年,纺织系由西北工学院并入西安交通大学。为了便于学生实习,为了教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熟悉生产和进行科学研究,在纺织系教职工的建议下,交大副校长田鸿宾教授给于大力支持,并得到彭康校长的批准,纺织系和交大基建科共同负责开始筹建纺织实习工厂。
基础建设
一期工程确定纺织实习工厂的建筑面积为3200平方米,现代化大开间,配备东西空调室。由交大出资筹建。建立实习工厂首先得解决人员问题,于是向咸阳纺校要来10名毕业生,从国营厂调来六位有技术的工人师傅,组成了骨干力量,纺织系大部分教职工也积极投入到紧张的建厂劳动中。人员问题解决了,没有设备大家想办法,除了新购进的一台1511织布机和一台梳棉机外,对纺织部一台旧细纱机进行改造,自行安装。这些工作都是在几个师傅指导下,纺校的毕业生带领机电系实习的学生安装。缺少零件,他们到校外工厂寻找或购买,不合适的零件他们自己锉磨打造。经过夜以继日、一身油泥一身汗的辛勤劳动,到了1958年底,棉纺织车间基本投入使用,纺出了18—21支棉纱,织出了18乘18的三结合棉布。
棉纺织基本开工了,又临时在教学楼南北角开辟了近500平方米的场地安装了一台和毛机和从天津大学纺织系调进来的一台进口三联粗纺梳毛机。在王文光教授和毛纺教研室教师的积极努力下,又从其他工厂调进几台旧设备,经过改造终于形成了一套粗梳毛纺生产线。后来又设法购置机器组成简易的精梳毛纺生产线。
这一些生产线虽然不是很完整,有的设备甚至很简陋,但对于后来的学生实习、教师科研和社会服务起了很大的作用。
实习工厂建成后,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习,首先要培养指导师傅。为此学校又从工厂调进来一些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对他们进行教学培训。制定一整套学生实习的规章制度,如实习规范、操作要求、测验考核的方法以及对学生学习、纪律、工作态度的评定办法等。即要求工人师傅不但对学生操作进行指导还要配合教师教书育人。这样使学生毕业后走进工厂就不感到无所适从,也使学生对工人师傅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的学生至今还记得他们的实习指导师傅。
实习工厂的作用
一、实习工厂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教学,即是将课本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用于生产实际的场所
上世纪六十年代,纺织系学生在校学习的五年中,要经过认识实习、金工实习、保全实习、工艺上机试纺实习、生产运转实习和毕业实习六个阶段,以及一系列课堂实验。这些实习和实验要到校外工厂进行有很多困难,有了实习工厂以后,除了认识实习(参观——一般为三天,让学生对工厂有一个整体概念)和毕业实习以外,其他实习和实验都可以在校内进行。减少了开支,节约了时间。
保全实习。为了使学生对机器设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使用,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拆装机器并进行调试,直到试车运转。棉纺、毛纺的学生大多数是在梳棉机、梳毛机、精梳机和细纱机上进行的。机织、针织也有相应的设备。经过扎实的保全实习,学生到工厂对机器就不感到陌生。
工艺上机实习。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理论知识以后,在授课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设计产品,制定生产工艺,再由实习工厂师傅指导进行上机、调试,直到生产出产品。在这个全过程中,学生既是“技术员”又是“工人”。这样,学生在学校就接触了修机工、运转工的基本操作技术,并掌握了基本的生产技能,也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点。
实验课。实验课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实习工厂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因为有些书本内容,尤其是机构教学,课堂上很难讲清楚,学生到实习工厂去看机器,一看就明白。所以纺织设备的机构实验课都在实习工厂进行,如梳毛机、梳棉机、精梳机、粗纱机、细纱机等的机构实验课。
有一些理论和原理实验课也是在实习工厂的机器上进行的。如梳毛机上的分配系数实验、西林动平衡实验、细纱纺纱张力实验等等。
二、实习工厂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一些研究生的课题也是在工厂进行的,如在小型梳毛机上进行的羊毛除杂的研究,对教师的科研提供了方便,如机织教研室教授赵淑石研制的毛纺织名牌产品拷花大衣呢,就是在实习工厂研究试制成功的。毛纺王文光教授编写的《梳毛机理论与实践》一书也是在实习工厂梳毛机上做的实验。
三、实习工厂在为社会服务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世纪六十年代物质匮乏,有些紧缺产品当地无法生产或供不应求。如纸张、长毛绒、毛线等,也有急需的军用产品。实习工厂及时承担了这类产品的生产任务,为陕西地区做出了贡献。
造纸厂买不到造纸毛毯,无法进行生产,轻工部门把生产造纸毛毯的任务交给了实习工厂。实习工厂又是白手起家尽力为地方建设服务。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齐心协力,利用土法,人工砖切洗毛槽,进行人工手洗毛。为了烘干,自造土坯烘毛房,工作人员不分昼夜翻转烘毛。毛纺、棉纺、机织、染整共同努力生产出了陕西省第一批造纸毛毯,解决了生产纸张的关键问题。
当时,毛线产品也很紧缺,为了增加陕西毛线产品的供需,实习工厂克服困难组织生产粗纺毛线。此产品的生产一般需要十几道工序,可是实习工厂只有和毛机和梳毛机两道工序。其他工序就用现有的设备替代或改造。如用棉纺捻线机和并线机经过改造替代毛纺并线机和捻线机,用浆纱机代替烘线机。摇绞机、打包机、洗线机、染线机等等,都是在简陋的机修车间由车间技术员和全体工人自己动手制造的。
陕西地区服装厂制作大衣需要长毛绒衣领,实习工厂又和西安平绒厂共同研制出了长毛绒产品,填补了陕西不生产长毛绒产品的空白。帘子线产品紧缺,实习工厂也克服各种困难,自己动手将一台初捻机改造成复捻机,为社会生产出了该产品,解决了当时社会上的产品急需问题。得到西安市轻工局的肯定。
此外,当时解放军后勤部门为了改善棉军装的轻、薄和保暖性能,需要用化学纤维代替棉花制作被服絮片,学校实习工厂接受了这个研发任务。工作人员依据生产需要又改造梳毛机,工厂技术人员用手工制造了热定型平台,进行烘干定型,终于解决了解放军后勤部门的急需问题。
同时,实习工厂还试生产了“烂花的确凉”产品,填补了陕西市场上的空白。
为社会服务,为需要生产,在当时是除了教学以外的一种光荣义务,人们都为能为社会做一点贡献而感到自豪和荣耀。
在庆祝西安工程大学办学100周年之际,回忆在这一个世纪的岁月里,纺织实习工厂也是闪耀在这历史长河里的一朵耀眼的鲜花。
2012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