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介生(原棉纺专业教授,79岁)
自1974年后,在“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的思想指导下,纺织系委托笔者主持和参加了部分科研项目和讲座,现将回忆起的项目情况作一简介,以飨读者。
1、梳棉机新型弹性针布的试验
(1)日期1974年5月-1975年9月
(2)参加单位:陕(西)甘(肃)针布协作小组,由下列单位组成:白银针布厂、西北轻院纺织系、西北国棉七厂、西北国棉六厂、西北国棉四厂
(3)新型针布型号:745型弹性针布(白银针布厂)
(4)新型针布主要规格:
植针组织:锡林针布:缎面6×(3+2)
道夫针布:条文6×4
每英寸针尖数:锡林针布,360,400;道夫针布,440,520
动角α:锡林针布74°±2°;道夫针布68°±2°
针高(mm):锡林针布9±0.2;道夫针布9±0.2
(5)纺织系参加试验研究的人员:王介生及王忠林等四位学生(1972年入学,1975年毕业)
(6)鉴定会
日期:1975年9月
地点:石家庄
鉴定会上745针布规格和试验情况介绍者王介生
(7)鉴定结果:白银针布厂的745型新型弹性针布与上海针布厂的736型和737型新型弹性针布同时通过鉴定。
2、梳棉机三吸除尘气流测试
(1)项目来源:原轻工业部科技司委托原陕西省轻纺局主办
(2)参加单位:西北轻院纺织系,西北国棉一厂,西北国棉三厂,石家庄国棉五厂,邯郸国棉一厂,郑州国棉四厂。
(3)参加测试人员:轻院纺织系教师2人,西北国棉三厂技术员1人,梳棉技工1人,其他四个纺织厂各派梳棉技工1人。
具体分工如下:
①梳棉机地下吸口和车间地下管道气流测试人员:王介生和2名技工,共测定了上述5个纺织厂的梳棉车间吸尘系统各一套
②梳棉滤尘室气流和含尘浓度室的测试人员:何风山和2名技工,测定了西北国棉一厂和西北国棉三厂梳棉滤尘室各一个;叶肇东(西北国棉三厂技术员)和3名技工,测定了石家庄五厂,邯郸一厂,郑州四厂滤尘室各1个
(4)测试日期:1975年10月至1976年元月中旬
(5)测试结果:1976年3—4月,测试组将测试结果的全部资料汇总整理后交给原陕西省轻纺工业局上报原轻工业部科技司。
(6)在此实践的基础上,王介生经过分析研究和详细计算,撰写了两篇论文:①《均匀吸风管道若干问题的探讨》发表于《棉纺织技术》1978年12期10—16页;②《吸风均匀度的理论分析》参加年会学术交流,并刊载于全国纺织工程学会《1979年年会论文集》,《西北纺织工学院1979—1984年论文选编》(上册),获陕西省纺织系统1979年理论研究成果三等奖。
3、帮助新疆绿洲长绒棉纺织有限公司提高成纱质量
(1)日期:1993年8月-9月
(2)存在主要问题:棉纱千米棉结数超过标准甚多,改进清梳工艺设计及分梳件机械状态,均无效果。
(3)西北纺院派出教师王介生、贺方松二人。
(4)问题诊断:
该厂全部引进瑞士立达公司的纺纱设备,纺制40英支(14.6特克斯)和80英支(7.3特克斯)精梳机。但所引进的清梳联合机中联接系统却采用了落后的有回花的中间吸棉箱,问题正出在这里。通过测定发现回花量高达20%(正常值应小于5%),这20%的回花经过中间吸棉箱打手多次打击并且在U型联接系统的管道中,反复循环滚动,棉花与管道壁反复摩擦揉搓而产生棉结,经过梳棉机和精梳机梳理后,虽能排除一部分,但大部分棉结进入了细纱,致使成纱千米棉结数猛增。
(5)采取的技术措施:
通过调整中间吸棉箱输出罗拉传动比,降低输出速度,同时检修吸棉箱棉花高度监控装置(光监控),使回花量控制在5%以内。
(6)技术效果:经过厂方试验室用ustey测定仪多次检验,采取技术措施后,棉纱千米棉结粒数量显著下降,达到了华润公司(该厂是华润公司的分公司)所规定的质量标准。
4、通过专题讲座,普及WTO有关知识
(1)日期:2003年1-6月
(2)讲座形式:《棉纺织技术》期刊的专题讲座栏
(3)专题讲座题目:WTO及其中与纺织有关的主要规则
(4)讲座人(文章作者)王介生(西安工程科技学院)
(5)讲座主要内容(共6讲)
第一讲 世界贸易组织(WTO)简介——《棉纺织技术》2003.1,60-62
第二讲 纺织品及服装贸易规则——《棉纺织技术》2003.3,56-60
第三讲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棉纺织技术》2003.3,58-60
第四讲 原地产规划——《棉纺织技术》2003.4,60-62
第五讲 反倾销规则——《棉纺织技术》2003.5,61-62
第六讲 关税减让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规则——《棉纺织技术》2003.6,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