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中国纺织材料领域的“百科全书”、扎根西北七十余载的“布衣院士”姚穆,在西安溘然长逝。
这位以“纺织报国”为毕生信仰的科学家,以95岁的高龄为人生画上句点。
他却将一座精神的丰碑,永远镌刻在中国科技与教育的史册上!
他的一生,是“一片丹心扎根西北”的坚守,是“锐意改革鞠躬尽瘁”的担当,更是“纺织强国”梦想燃烧的史诗。

从动荡少年到纺织巨匠:以苦难淬炼报国初心
1930年,姚穆出生于江苏南通唐闸镇。
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在流离中目睹了民族工业的凋敝,却在纺织机轰鸣的南通纱厂里种下了最初的理想。
1948年考入南通学院纺织科的他,两年后毅然响应国家号召,转学至西北工学院纺织系。
从此,他与黄土高原结下不解之缘。
彼时的西北,纺织工业百废待兴。
年轻的姚穆,白天在西北国棉一厂的车间里调试机器,夜晚在煤油灯下啃读俄文文献。
他甚至自学几十门课程,编写出填补空白的《毛纤维材料学》讲义。
这份油印教材后来被英国学者视为“经典之作”。
特殊年代里,他被下放工厂劳动改造。
他却以钳工、挡车工的身份钻研纺机技术,研制出静电除尘样机巡回全国展出。
苦难没有磨灭他的信念,反而让他更深刻地理解:
“纺织不仅是民生之基,更是国之重器。”
科技报国的“破界者”:从军港纶到极地服的星辰征途
如果说纺织是姚穆的生命底色,那么创新就是他刻入基因的密码。
上世纪90年代,当香港回归进入倒计时,他带领团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研发出新型长丝织物“军港纶”。
1997年7月1日,驻港部队身着挺括的军装昂首阔步。
这项成果不仅创造了29亿元产值,更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纺织科技的锋芒。
他的脚步从未停歇:
为攻克极地科考服的技术瓶颈,他与学生用身体做实验,制作300万张人体皮肤切片,建立起全球首个综合生理、物理、心理的服装舒适性模型。
非典肆虐时,他三周内研发出医用防护服,挽救了无数生命。
甚至,在81岁高龄,他仍主持棉花质量检测系统研发,为纺织产业链注入“中国标准”。
正如他所言:“科学无界,国家需要就是我的课题。”
扎根西北的“布衣院士”:三尺讲台书写育人传奇
在西安工程大学的校园里,学生们总能看到一位身着灰蓝布衣、脚踩解放鞋的老者匆匆而行。
他可能是去实验室调试新型纤维测试仪,也可能是抱着一摞手写讲稿赶往教室。
这位“纺织百科全书”,一生讲授25门课程。
他主编的《纺织材料学》再版23次,成为行业“圣经”。
他的课堂没有PPT,却能用一支粉笔勾连古今:
从汉代提花机的机械原理,讲到宇航服的面料设计。
从棉花种植的农学知识,延伸到人工智能纺织设备的前沿。
学生回忆:“
姚老师批改论文时,连标点符号的空格都要标注‘此处空半格’。”
这份近乎苛刻的严谨,正是他对“科学家精神”最朴素的诠释。
精神的火种:当纺织情怀照进时代征程
姚穆院士的离世,让无数人想起他那间堆满资料的办公室:
老式台灯下,泡面盒与国家级科技奖证书并置。
出差时住30元招待所,却将百万奖金悉数捐赠实验室。
这种“对学术极致讲究,对生活极度将就”的品格,恰是当今时代最稀缺的精神钙质。
今天,我们看到国产宇航服助力“天宫”探秘。
我们看到,当功能性纺织材料护航冬奥健儿征战赛场。
我们看到,“军港纶”技术衍生出民用高端面料。
这背后,正是姚穆院士用一生播撒的科技火种!
他不仅留下了16种自主研制的纺织仪器、4项国家专利、百余篇论文,更留下了“扎根西北、敢为人先”的精神图腾。
纺织强国的火炬永不熄灭
姚穆院士曾说:
“纺织不是夕阳产业,而是永恒的朝阳。”
这位将生命织入经纬的老人,用95载春秋证明:
真正的科学家,既能以微观视角解析纤维的分子结构,也能以宏观视野擘画民族的未来图景。
今天,当我们告别这位“布衣院士”,不应只有泪水与缅怀。
接过他手中的火炬,让“纺织报国”的精神在智能制造的浪潮中焕发新生,让“躬耕西北”的坚守成为时代创新的注脚!
这,或许是对姚穆院士最好的告慰。
正如他办公室墙上那幅手书:
“科学无坦途,敢闯天自宽。”
星辰陨落,精神永驻。
姚穆院士,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