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 部门概况 | 党建工作 | 政策法规 | 群团组织 | 服务指南 | 养生保健 | 离退休园地 | 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离退休园地>>老师教师的回忆>>正文
 
二 定点西安 艰苦办学(1972-1978年)之《建校前后亲历的外语教学变化》
2013-06-06 16:57 离退办  审核人:

建校前后亲历的外语教学变化

——记西北纺织工学院建校前后我在工作中经历的二三事

王一仇(原基础课部外语教研室主任、教授,81岁)

1972年陕西工业大学被陕西省革委会撤销,其中的五个系及基础课教师分别并入五所高校,纺织系并入咸阳西北轻工业学院。我作为一名外语教师被分配到纺织系,目标明确,将随系迁往咸阳。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纺织系还得留在西安招生办学。既然是新学校的一个系,人手不够,轻院就先后派了一名英语教师及一名日语教师来系,加上我这个转语种的英语教师共同担任工农兵学员外语课的教学任务。当时没有现成教材可用,教学设备也只有一台英文打字机,更没有专职打字员。那时纺织系下设教改组,教改组下设了油印组,没有什么印刷厂。我们不得不搞“三自一包”,即自己设计简单的教材编写纲要,自编教材,自己打字,不会打字,就边学边干,有时还自己刻写并校对,全部包揽了教材。

我们编写了纺织系专用的基础英语教材,和纺织类专业英语读物。这批学生,除了少数高中毕业生以外,没有什么英语、日语基础,学英语就从字母及国际音标开始,学完语法最基本的概念及少量基本词汇以后就转入专业阅读。这种拔苗助长的跳跃式教学实属无奈之举。开设这门课只是为了填补教学计划的空白,也就谈不上什么效果了。

实践反复证明,作为公共外语课,无论是什么语种,搞速成教学是走不通的。例如,有的学生毕业进入科研机构,为了工作需要,只得重新学习英语,进行充实提高。从七二级到七六级的这五年期间,我们的英语教师工作靠的就是不放弃的精神,同时专业课老教授也给了我们热情的支持。譬如李辛凯老师提供了不少专业英文资料供编写教材使用;我遇到资料中的专业问题也曾多次请教兰锦华老师。这些老教授的工作热情至今记忆犹新。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也都有学习外语的愿望,只是因为基础差,学习时间短,无可奈何罢了。

1978年底西北纺织工学院成立了。1979年迎来文革后第一批大学新生。秦天泽院长最初提出办学规模要在近年内逐步达到两千名学生。而学院成立初期,作为基础课部的外语教学组开始却只有教师两三人。为了应对新生全面开课,经常不得不请外校教师代课,后来教师陆续调入,成立了教研室,但请人代课的局面仍持续了好几年。

建校初期教研室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队伍不稳定。一方面不断进人,另一方面又不断有人调走。从建校开始到1990年代初期,先后有廿二人调离。大家戏称外语教研室是“中转站”。而我院外语人才流失的原因是在供求失衡的大环境下,除了个人特殊原因外,社会上存在各种诱惑因素。譬如“下海”、“南下”、“出国”的浪潮对教师队伍的影响就很大,尤其我校是新建学校,我组年轻人特别多,这个问题更突出,我们这个“小单位”就成了最佳跳板。而不少人一旦积累了一定经验,业务能力稍有加强,有了机会就“飞”走了,而且其中一些同志年富力强,已成为教学骨干,调走未免可惜。教学水平的提高有赖于一支稳定成长发展的师资队伍,上述现象无疑是消极的一面。其次,教学任务过重。我们教研室不少同志是超负荷工作,譬如我除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外,加上繁杂的行政工作,经常熬夜备课改作业。有同志劝我为何不向领导反映问题,我说各级领导是知道现状的,但又有什么别的办法呢?

再一个问题就是教材更换过快,记得前后至少更换过三套教材,当然有客观原因,但这显然不利于积累经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现实,全教研室的同志们做出努力,付出心血,也取得一定成绩。大家也倍感欣慰。根据需要,教研室除了公共英语课外,开设了提高班、研究生班的英语课。此外,还开设了日语、德语课。1985年开始聘请外教,给高年级同学、研究生和教师上课。在教研室全体同志(包括现已调走的老师)的努力下,工作成绩得到了同学们的赞誉,尤其是从1987年开始,全国举行四级考试,统考的成绩对师生都是极大的鞭策和鼓舞。教师们亲眼看到了自己辛勤工作的汗水没有白流。多年以后学生返校参加校友会时也不忘邀请我们参加,师生相聚,备受感动。

回顾这段时期,教研室工作还有两点经验值得一提。首先,始终坚持教学小组集体备课的方式,事先要有人提出重点和难点,然后集体讨论,在互相听课,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中,取长补短。针对教学经验不足,业务能力不强的青年教师,这种办法尤为必要,而教学小组长或团队中的骨干在这个时候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第二,应聘老师要先试讲,组织大家参加听课,并进行公开评议。对于应聘老师,除了重视业务水平外,对他授课的组织能力、口头阐述能力尤为重视。当时全组范围内的公开课由于牵涉面太大不便举行,听试讲课弥补了这点不足。而上述两点对于教师队伍的培养是有效果的。

往事虽如烟云消逝,但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仍历历在目,不尽言说。回忆这段时期,令我欣慰的是,自己在困难时刻并未退缩,而是全力以赴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二○一二年暮春于自宅

上一条:二 定点西安 艰苦办学(1972-1978年)之《纺织系部分协作项目简介》
下一条:二 定点西安 艰苦办学(1972-1978年)之《点滴回顾》
关闭窗口
 
· 西安工程大学校关工委“银龄...
· 关于开展“学习二十大,奋进...
· 关于发放春节慰问品的通知
· 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征集...
· 畅谈百年奋斗重大成就 喜迎二...
· 关于选聘首批研究员的通知
· 喜迎二十大书画摄影展通知
· 关于2022年开展第五届金婚庆...
· 关于鼓励我校离退休教职工参...
· 关于在离退休干部中开展“建...
· 全省教育系统老干部工作先进...
-更多-

Copyright ©  2012-2013离退休工作办公室. 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仁厚北路二号 邮政编码:71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