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 部门概况 | 党建工作 | 政策法规 | 群团组织 | 服务指南 | 养生保健 | 离退休园地 | 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离退休园地>>老师教师的回忆>>正文
 
一 实业报国 历尽曲折(1972年前)之《基础 能力 成长》
2013-06-06 16:38 离退办  审核人:

基础 能力 成长

——“1959-1964”五年大学生活的简要回忆

樊维发(原机械系主任、教授,73岁)

1959年我考入西安交通大学纺织系。开学后才知纺织系和水利系在交大“北区”,即现在的西安理工大学校址,而交大本部称“南区”。据说北区是1954年筹建的西安动力学院,后停建,在院系调整中并入西安交大故称“交大北区”。

上大学之目的可简单归纳为①打基础;②学本领;③成长成人。

一、打基础,关键是老师的学识人品和学生的辛勤努力

五年制大学前两年半至三年,主要是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教学。学校在配备基础课教师方面有独到之处,也是非常谨慎的。一般都是教令长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例如高数段品卿、化学杨棣、机原曹维庆、理力徐寿平、纺材姚穆等。这些大师级的长辈们学识渊博、给学生授两节课,如同在江河中舀一瓢水,轻松自如。他们讲课的共同特点是既少而精而又宽而广。少而精即讲课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精华部分,一定让学生听得明明白白,使大家基本上都能掌握,课堂消化率极高。所谓宽而广,即课堂信息量大,使学生开阔眼界,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攻略的方向等,激发学生研讨的进取心。至于课堂艺术,各有风采,特色不一。高数段老师,讲课声调,一字一板,朗朗中听,两节课下来身上无一灰尘;化学杨老师,听说因实验爆炸失去右臂,而左臂的手上只有小指和无名指,但在课堂上他的书写、画图、擦板等一切如常,未受残疾的丝毫影响;机原曹老师利用几分钟时间将一青年教师四节课的内容总结得清清楚楚,引起听者当堂赞叹;徐寿平教授三言两语评尽国内力学教材的优劣,指导学生阅读;给我们主讲《纺织仪器学》的姚穆老师,一身才气,满肚子学问,他把课讲活了,记得一次讲用积分推导仪器算式时,他概念透彻,分析思路清楚,最后结论公式学生自己导出来了。而且非常开心,变课堂为娱乐堂。

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纺织系蒋素婵,许宝锋,潘兆钧三位老师也令我终生难忘。蒋老师给我们毛纺班开设毛纺织纤维材料课,自始至终负责认真一丝不苟。有一次实验课,我请了两小时假,过后蒋老师利用晚自习时间给我补了这次实验,从讲解内容,到实验操作,和大班完全一样,用足了一个半小时。至今,我为自己随意请假深感内疚,亦为蒋老师为一普通学生补实验而感动不已。随后的日月,我对蒋老师埋头业务,对教学尽善尽美以及不趋炎附势、刚直不阿的品德和作风,更是佩服之至,视为榜样。许老师具有超常能力和创新思维真乃铁中铮铮。他讲的毛纺机械设计国内无教材,也没有苏联教材和其它参考资料,他硬是把各工序的典型机台的设计要点、设计步骤和方法编制出来,自成体系。并把各机台的主要问题和应用中调整方法等在中国纺织杂志上发表成论文,亦为工厂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他善于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在西安推广射流技术时,他就是核心成员之一,在他倡导下纺织系还办了一期射流技术学习班,在省纺织系统很有影响。讲纺织企业管理的潘老师,只知干事,实而不华。他讲提高劳动生产率时,对吸烟、自然需要、车间走动时间等都是以零点几秒的时间计算,真是精打细算又精益求精。他讲的企业管理,本是枯燥不易引起兴趣的课,但他却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期待盼望。难怪他在改革开放中,经常提出一些操作方便可行性强的方案,嬴得大家推崇,原非一日之功。

辅导各课程的多是青年教师。在交大时还流行一种说法,凡分到交大当教师的本科毕业生,规定五年内不接触学生,主要是搞科研和个人进修提高。给我们只有13人的毛纺九三班辅导画法几何的陶老师,已从清华大学毕业五年了,给我班辅导是他第一次上讲台。时值十届国庆前夕,校广播台宣传教学科研成果,专门将陶老师的几项成果播放了几次。所以当青年教师走上讲台时,其知识水平就很可观了,不是江河也是喷泉。可见当教师不奋斗是没有出路的。

在大学打好基础,不仅为后续课程作好准备,也为一生拓宽工作面适应各行各业的工作提供了方便,进而为从事科学研究也打下了基础。记得1962年前后,姚老师在给参加陕工大广播台工作的全体学生作报告中提到,他上大学时对基础课抓得很紧,光高等数学作题在千道以上,力学作题也近千道,以后在教学或科研中,用到高数和力学时得心应手。姚老师对数学的熟悉程度,笔者碰到一次:“文革”中复课闹革命时清华大学编出一本小册子《微积分》,全书中有两道习题有难度,而在与我同一小组学习的姚老师看过题后,不假思索地立即在黑板上写出解题的全过程。即这本书对姚老师无一难题,这时距他上课学习已时隔二十年了。类似情况,还有一次在电影院,我顺手拿出“机械原理”一书,有道题目棘手,请教临座姚老师,随即边分析边解答。姚老师第一次出访美国,遇到纺织系六六级一女生,她在美国海军雷达研究室工作,她是通过高数、力学考试进入的,由于基础好,很快适应了工作,站稳了脚跟。

打好基础是上大学第一关。问题是能否打好基础,这一问题的解决除老师因素外,还有赖于学生自己的勤学苦练和艰苦奋斗精神。对此五九级也有过深刻的教训:材料力学期末考试长达七个半小时,从早上八点考到下午三点半,震动全校。题虽难一点,但也不至于此。其实这和我们学生有关。当时没有计算器,一般使用计算尺,如水利系学生计算土方量,由于数字大要用计算尺,而纺织系学生一般要进行精确计算,不宜用计算尺,且拉尺也不熟悉,故考试时不敢用计算尺,延长时间是必然的。另一教训也是沉痛的。一年级入学时,从上一年级一次留级到我们级的有将近二十位同学,他们都是五八年大跃进时学习受到影响,基础课不及格而留级。在这些留级生中,只有一位同学下狠心利用假期补习了基础,随后与我们一起毕业。还有一位同学又降一次级才毕业。其他同学终因基础课差先后退学回家,走向坎坷谋生的道路(顺便说一句,在多次考试中,从无作弊现象,连这种想法都没有)。由此可见基础部分在五年制大学中所占的比重与位置。纺织系升为五年制后,五九级课程设置最多,除纺织仪器学外,水利系蒋孟厚教授还给我们讲过“纺织厂建筑概论”,借此特向老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

二、学本领,关键是要联系实际,必须抓住实习环节

学专业,当然要学习专业课。一般在开专业课前都要安排生产认识实习,参加实习劳动,这看起来简单,实际上非常重要。只有扎实实习,对机器结构和运转过程有透彻了解,才能把专业课上讲的理论系统和机器联系起来,如牵伸理论,加拈卷绕等在机器上是怎样实现的,若与机器联系不上,那么理论部分就搁空了。我们大学五年,实习较多。首先是金工实习,时间八周,近两个月。除对钳工、车、铣、刨、磨、铸造,铆焊等有所了解外,对钳工、车床等都要求达到单独操作,熟练掌握。如我跟的薛迪洲师傅,将攻丝、打孔等任务全由我一人完成,我还参加了一段新技术含油钢领的制造工作。在专业方面,首推保全实习。由仝世英教授带队,在实习工厂陈俊杰老师、黄金山老师傅安排带领下,我们十三人将校内三联梳毛机前、中、后等部分各拆装一遍,对机器零部件的清洗、维护保养等基本掌握。陈老师边拆装边讲解,在校内实习的确有方便之处。随着专业课的进行,我们的实习越发深入实际,几乎在每个车间、每道工序、每种机台上都同工人师傅一起档车劳动,再向修理工师傅请教机台维修情况。跟随的老师检查也很严格,在上海一毛时,王清波老师要看每个人在细纱机上的接头情况,他见到我连续接了两次头,非常满意。

下厂实习是我们了解生产,熟悉生产,从事生产实践掌握专业技能的必由之路。在厂里学到的是课堂中得不到的知识,对今后的工作有着密切关系。棉纺陈谨忍同学分到工厂后,按规定应实习一年,但厂里想叫他提前上班工作不必实习,这也是一般人的想法,但被他拒绝了,他仍坚持实习一年。待实习期满后,他对厂里设备、生产能力、存在问题了如指掌。承担技术工作后,狠抓技术革新,更换旧设备,赢得全厂赞誉,在省局以至部里都有影响。后调至省纺织总公司(即纺织局)工作。下厂实习,能否学到活的知识,学到真本事,关键在于学生的主动性,在于能否深入下去。在北京毕业实习时,由仝世英教授和韦炬明老师的安排,工厂总工、主管领导、主要技术员都给我们作过报告,介绍生产情况。其中赵钰厂长谈到给日本加工100支纱的毛织品,加工时在细纱机上根本看不到纱,全凭工人师傅用手摸着接头,费劲很大,赚的外汇也不多,就不应接这批货。领导所谈都是厂里概括情况,涉及具体详情的甚少。于是我们自己拜访车间技术员,请他们作报告谈体会,再和机修工人师傅座谈,这样就将下面的实际情况和生产中的问题了解得清清楚楚,如置身厂里上班一样。这样搞,显得时间紧张,记得有一次在陕毛实习,白天在车间收集资料,晚上到厂会议室整理记录,陕毛姚厂长亲自给每位同学倒水,对我们既是关怀也是一种期待。

实习把我们推入纺织生产圈子,实习把我们和纺织工人联系在一起,实习使我们朦胧感到将要承担的责任。

三、欲成长成人,关键在于综合锻炼,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学会自我约束,参加社会劳动和公益活动也是必要的

五九级在校期间,社会劳动和公益活动较多,第一学期就参加了兴庆公园挖兴庆湖的劳动,随后有每年的支援夏收劳动,支农抗旱劳动,到三门峡库区校办农场种麦,到泾阳农场锄地等。现在看来,这些劳动是必要的。首先使同学们特别是城市同学接触到农村,了解到农业生产的艰辛,农民清苦的生活以及农村其他的方方面面。记得在三门峡库区种麦时,大家到黄河边沙滩地里刨花生,而我和李延同学到朝邑用架子车给伙房拉面,不料返回途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突降大雨,道路泥泞,寸步难行,一筹莫展。淋雨中偶然发现一拆迁旧址上有一小棚,两人连拉带推把架子车拉去一看,原是放羊的三位老翁避雨下榻处,哀求后获准在此吃住两三日,天放晴后才返回住地。待大队人马返校时,带队领导特意到小棚向三位老人表示了由衷的谢意。

到1960年国家已处于困难时期,广大农村缺粮断粮情况我们并不知道,只觉得吃不饱菜少。由于学校无车运菜,便组织学生到几十里外的生产队地里背萝卜,每人一袋,浩浩荡荡,但却无人偷吃,真像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那时我们小班也在校围墙内开辟了一块菜地,种茄子、菠菜等,并利用晚自习后时间用扁担挑大粪浇灌。我给张惟均同学一首诗中提到“一根扁担两桶粪,压得书生汗满身”即指此事。到九月一号开学前,我们把茄树上的茄子用火烧熟,剥去外皮,调上盐醋,一人一碗,一起就餐,吃得津津有味。年令偏小的徐孝新同学把菠菜洗净,装入热水瓶,过两次开水捂一会儿倒出,加入酱油,称“高汤”,一顿喝完吃尽,有的人也跟着学作“高汤”享用。想不到的是2011年国庆前徐孝新同学从广州返校团聚后在西安老家作古了。其实学校里大学生粮食定量也不少,但就是吃不饱。我个人到月底饭票接不上,向别人借张不开口,有一天只喝了一两稀饭,弄得上楼一身汗,下楼汗满身。就是纸张也很困难,“纺织仪器学”讲义就是黑麻纸印的,看起来很费劲。经过困难时期的磨练,到今天,乱花钱可以,浪费粮食却作不出。但在当时,同学们精神状态仍很好,学习生活未受到影响,陕工大男蓝代表队还是高校中唯一进西安市甲级队的代表队。

通过农村、工厂、农场等一系列劳动安排和社会活动,起到了综合锻炼和素质教育的目的。经过五年的潜移默化,我们不知不觉成人了,有了一定的责任感和较好的素养。在校的表现带有一定的自觉性,如下晚自习后,都能自觉关灯走人,整个教学大楼漆黑无光。若半夜起风,各班总会有人到教学楼关窗闭户。日常生活中纪律状态良好,如纺织系一位女生平时穿高跟鞋“咔咔”的,有一次迟到了,怕影响课堂秩序便将皮鞋提在手上,光着脚丫子进了教室,果然无人察觉。记得一年级时,午饭后放催眠曲,乐曲一停,全校午休,走廊上不允许有人走动,非常安静。还有类似一件事几十年来难以忘却。毕业前在北京实习,我们两人利用礼拜日到北师大看望一中学同学,到学生宿舍区后,鸦雀无声,也无人影,如同无人区一般。好不容易从管理处打听到房号,叫开门尚未开言,该同学两手摇着示意不要出声,随即领着我们下楼后一直走到操场,才不好意思的说“中午大家休息,在楼上说话会影响别人,在操场自由些……”。礼拜天的午休,竞能如此保证,真令人惊叹不已。他们的风度代表了一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成长成人的过程。

毕业设计,能表现出设计者学业的优劣,能力的大小,思想境界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或主要依据是公平的合理的。我的设计任务是万锭毛纺厂的毛纺部分,包括工艺设计部分,空气调节部分及动力照明等。具体恕不详述。

五年学生生活如同昨日,历历在目,不觉半个世纪了,时间真快啊!所忆若使君有所感触,则以喜自慰;若污目不洁,则老朽先行谢罪了。

                                 2012年6月16日

上一条:二 定点西安 艰苦办学(1972-1978年)之《纺织系定点西安的曲折历程》
下一条:一 实业报国 历尽曲折(1972年前)之《我的大学生活和我的老师王文光教授》
关闭窗口
 
· 西安工程大学校关工委“银龄...
· 关于开展“学习二十大,奋进...
· 关于发放春节慰问品的通知
· 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征集...
· 畅谈百年奋斗重大成就 喜迎二...
· 关于选聘首批研究员的通知
· 喜迎二十大书画摄影展通知
· 关于2022年开展第五届金婚庆...
· 关于鼓励我校离退休教职工参...
· 关于在离退休干部中开展“建...
· 全省教育系统老干部工作先进...
-更多-

Copyright ©  2012-2013离退休工作办公室. 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仁厚北路二号 邮政编码:71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