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 部门概况 | 党建工作 | 政策法规 | 群团组织 | 服务指南 | 养生保健 | 离退休园地 | 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离退休园地>>老师教师的回忆>>正文
 
一 实业报国 历尽曲折(1972年前)之《我的大学生活和我的老师王文光教授》
2013-06-06 16:36 离退办  审核人:

我的大学生活和我的老师王文光教授

张钟英(原毛纺研究所教授,78岁)

1952年在新中国建国三周年到来之际,国家处在百废俱兴,共谋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我进入了位于咸阳市的西北工学院纺织系学习。紧张、愉快的大学生活,飞驰而过,毕业后留校在纺织系毛纺教研室任助教。在跟随王文光老师数十年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中,逐步成长为一名教师。值此母校迎来办学一百周年之际,衷心祝愿母校在新的形势下继往开来,乘风破浪,勇创佳绩,为祖国的纺织高等教育事业培养更多的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八方学子会聚一堂

原西北工学院纺织系1952年入学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除少数应届高中毕业生以外,大部分成员是来自部队的转业干部(他们多数穿着绿布军服);还有少数人是来自地方的干部(他们身穿灰色中山装)。我们称之为调干生的这些同学,年岁比我们稍大,而且都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其中更不乏各种文体专才,是班上的老大哥或老大姐。正是这么一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各条战线的热血青年组成了我们这个特殊的班集体。

刚入学时我们住的是平房,每人一张木板床,外加一个木头小板凳。基础课是各系合班上大课,我们每天背着书包奔走在各阶梯教室之间。教室里除了黑板,讲台之外,每人一张大头椅子,椅子右侧扶手延伸出去的那块大木板就相当于小课桌,可以记笔记或放书。陈明焰老师身穿灰布棉袄站在讲台上,同学们坐在四处漏风的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他讲述中国革命史课程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北方大雪纷飞的冬季,天寒地冻,对来自福建、广东、上海等地的同学们确实一时难以应对这种严寒的袭击。班上不少同学的手脚生了冻疮,连我这个在北方长大的人也不例外。我的手脚甚至脸上,耳朵都生过冻疮。简陋的设施,纯朴的生活,丝毫阻挡不了年轻人的学习热情,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认真刻苦地埋头读书,一心要为建设祖国而奋发学习。大学时代,大约有三年时间我们的学习与生活费用是由国家供给的,最后一年改为自负。

1950年代,国家处在学习苏联的热潮中,苏联专家到中国援助进行156项工程的建设。高校的的老师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积极参加俄语学习班(当时称作突击俄语)。纺织系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乃至教学大纲,基本沿用苏联有关高校的。专业划分为毛纺、棉纺、机织三个专门化,在没有任何根据和理由的情况下,我选择了毛纺。毛纺教研室有王文光、仝世英和王清波三位老师,从此我就成为王文光老师门下一名学生。

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姚穆老师给我们讲纤维材料机械工艺学这门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校图书馆可以找到一些前苏联有关纺织工程方面书籍的中译本,如王文光老师翻译的卡纳尔斯基的《梳毛理论与实践》;姚穆、刘介诚老师翻译的巴甫洛夫的《棉纺学》等。除毛纺的专业理论课程以外,还安排了大量实践环节。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保全实习以及毕业实习。实习都是在全国各地的大型毛纺企业进行的。通过下车间、深入生产第一线,接触各种设备、进行实际操作,得到实际锻炼,使我有一种顿时眼界大开的感觉。学习的最后阶段是以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结业。由学校老师和从工厂聘请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答辩委员会,负责对设计(论文)的评阅与答辩。气氛很严肃,令人紧张。成绩的评定是采用苏联高校的五级分制。

回顾大学时代,紧张的学习之余,学校组织很多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如慰问志愿军归国伤员,听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做关于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英雄事迹的报告。前苏联著名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普通一兵》,《卓雅和舒拉的故事》等是同学们很喜爱的课外读物。节假日的夜晚,广场舞台上空飘荡着“歌唱二郎山,大渡河……”等动听的歌声。餐厅和广场常举办舞会。北塬上的周陵等古代陵墓群是郊游的好去处。渭河畔常聚集着一群群的游泳爱好者,渭河就是他们的天然游泳池。步入高年级以后,我们搬进了新建的宿舍楼,四幢教学楼也先后落成了。楼上有我们的小班教室,校园的面貌有很大变化,大学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虽说在此期间同学们之间曾有过风雨起落,但学习生活始终是紧张、愉快、充满活力、激人奋进的。同窗好友之间结下的深厚友谊地久天长,贯穿终生。这段日子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许多深刻的、令人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王文光教授——爱国敬业 桃李芬芳

我1956年毕业,留校进入纺织系毛纺教研室。开始了近40年的教学生涯,由王文光老师的学生成为他手下的一名助教,从此能更好地接受他的指导与教诲。起初随老师们参加理论教学环节,之后更多地是随老师们下厂进行实习的准备及指导工作,所以有机会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接触实践与工人师傅。我感到大生产、工厂车间应成为学习的第二课堂,是使学生进一步深化所学理论知识、培养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文光老师在来校任教前曾在企业任总工,具有丰富的实际生产经验,而这正是我非常缺乏的方面。王老师非常重视生产实践,在认真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经常深入工厂调研、搜集资料、并针对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展开科学研究工作。通过参加王文光老师领导的提高梳毛机除草效能研究,深深地体会到科研的基本训练对教师或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该项目是与陕西第一毛纺织厂的合作项目,在毛条车间改装的精纺梳毛机上进行方案试验成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厂方的好评。当我带学生在原北京第二毛纺织厂进行毕业实习时,遵循王老师的思路,面对车间提高梳毛机产量的需求组建起由工厂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学校教师及学生共同组成的专题研究小组。通过制订方案,反复试验、分析、研究、生产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同学们得到实际锻炼。以上项目研究的技术论文均在《毛纺科技》杂志发表。

西北工学院纺织系的发展道路,曲折而漫长。国家高等院校调整中,纺织系的隶属关系几经变迁,发展到当今的西安工程大学纺织与材料学院,确实是来之不易,包含了多位前校领导与老师们艰辛的努力。与此同时,作为毛纺学科奠基人的王文光老师,始终精神饱满,带领毛纺团队踏上了新的征途。

师资水平历来是办好高等院校的关键,怎样才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好教师呢?王文光老师身体力行,堪称楷模。他始终是教学、科学研究两手抓,运用理论知识指导科学研究,而科研的成果又进一步丰富与充实理论教学的内容,如此多次反复,逐步提高,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作为高校教师,既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需具备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基本能力,因此教学与科学研究这两个方面对教师来说二者不可或缺,否则只能停留在一个“教书匠”的水平。有个比方,如同人体的骨骼与肌肉,一副坚硬的骨架与健壮的肌肉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很好地实现它们的功能,否则就将出现问题。

听王文光老师讲课,不仅逻辑系统性很强,而且语言生动,内容丰富,使人感到思想上留有很大的进一步思考的空间,会感到学有所获。王文光老师这种讲课的效果,首先与王老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谨治学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其次与王老师多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积累与积淀密不可分。王文光老师这种教学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教育理念,在青年教师或研究生的培养中收到很好效果。一批批的学子在王文光老师的精心栽培下,走出了校门乃至国门,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顽强拼博,作出了优异的成绩。

精神支柱 业绩永存

王文光老师为人正直,生活简朴,平易近人。他热爱祖国,热爱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纺织高等教育战线辛勤耕耘近半个世纪,在毛纺学科的发展与建设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1970年代,纺织工业部委托西北纺织工学院毛纺教研室负责主编全国高等院校统编教材《毛纺学》。这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工作量很大。王老师经慎重考虑后,义无反顾地挑起了主编这副担子,他主动与华东纺织工学院、天津纺织工学院毛纺教研室联系,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组织协调工作,落实了三院校十二名教师编写《毛纺学》上、中、下三册的任务。其中《毛纺学》上册由天纺薛纪瑩、余正鳳,西纺王文光、王树惠编写;《毛纺学》中册由西纺王清波、张钟英编写;《毛纺学》下册由华纺范守德、黎之震、周启澄编写。通过调查研究,搜集资料,编写,审订等程序,经历了数年的努力,全国高等纺织院校统编教材《毛纺学》上、中、下三册于1980年第一版印刷发行。在此期间王文光教授还组织教研室教师出版的著作有:《毛纺》(纺织工业丛书)王树惠、王清波、张钟英编写;《洗毛理论与实践》王清波、韦炬明编写。

王文光老师非常重视实验室与试验基地的建设,1970年代他多方设法集中有限的资金订购了国外先进的测试仪器——电子长度仪,调集小型和毛机、梳毛机组成毛条制造试验基地;亲自领导了由陈俊杰等人参加的小型和毛机,小型多功能梳毛机的研制项目,并取得成功。实验室与试验基地建设对提高毛纺专业课教学与开展科学研究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随着毛纺织工业的飞速发展,对高等科技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招生人数扩大,毛纺教研室也增加很多新生力量,教学任务更加繁重。1958年,上海毛蔴纺织公司委托西北纺院毛纺教研室主办毛纺专科班,学员是来自公司所属各毛纺厂的工程技术人员,经毛纺专业技术培训后仍返回上海。其中很多同学毕业后成为上海地区毛纺厂的技术骨干或领导成员。1980年代,国内几所纺织院校先后派多名教师到我校毛纺教研室进修毛纺专业,大型毛纺企业非毛纺专业毕业的技术人员也曾派来进修毛纺专业;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有些纺织院校还要求我毛纺教研室派教师前去担任讲课或毕业设计指导等。我与朱宝瑜等就曾几次赴外地参加这些教学工作。一段时间,西纺毛纺教研室大有成为毛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摇篮的趋势。几次出国留学热潮也对毛纺教研室造成很大冲击,不少教师、研究生以公派或以自费留学的方式走出了国门,奔赴英、美、日、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深造,像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的人才流失的问题也出现在我们学院。

王文光老师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断地搜集、积累资料。记得刚到毛纺教研室时我从他手里拿到一份前苏联X纺织学院毛纺专门化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手写本,我抽时间翻译出来,在校内印刷后作为毕业设计参考资料供同学们使用。王文光老师对毛纺生产及其中的关键问题了如指掌,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洞悉国内外毛纺科技的发展动向,他站得高,看得远。晚年在学校支持下,他积极地筹建毛纺研究所,对毛纺学科的建设有一定的设想,对它未来的发展寄予厚望。

王文光老师襟怀坦荡以诚相待,多年来他领导的毛纺教研室与国内很多著名的毛纺企业,纺织机械厂,纺织科研机构以及纺织工业管理部门建立了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合作关系良好。这种关系相当于教学与科学研究基地从校内向校外延伸,有些科研成果就是双方共同合作的产物。王文光老师在《毛纺科技》杂志发表的多篇论文,对毛纺工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推进作用。王文光老师把他几十年的心血倾注在毛纺科技的研究上,他坚持不懈地潜心研究,在梳理理论的研究方面达到了很深的造诣,王老师的专著《梳毛机理论与实践》1998年出版。

王文光教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谨治学的教育理念;他脚踏实地,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他淡定执着、朴实无华、与世无争的崇高风尚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脑海里,王文光教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上一条:一 实业报国 历尽曲折(1972年前)之《基础 能力 成长》
下一条:一 实业报国 历尽曲折(1972年前)之《纺织实习工厂曾是一朵耀眼的奇葩》
关闭窗口
 
· 西安工程大学校关工委“银龄...
· 关于开展“学习二十大,奋进...
· 关于发放春节慰问品的通知
· 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征集...
· 畅谈百年奋斗重大成就 喜迎二...
· 关于选聘首批研究员的通知
· 喜迎二十大书画摄影展通知
· 关于2022年开展第五届金婚庆...
· 关于鼓励我校离退休教职工参...
· 关于在离退休干部中开展“建...
· 全省教育系统老干部工作先进...
-更多-

Copyright ©  2012-2013离退休工作办公室. 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仁厚北路二号 邮政编码:71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