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 部门概况 | 党建工作 | 政策法规 | 群团组织 | 服务指南 | 养生保健 | 离退休园地 | 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离退休园地>>老师教师的回忆>>正文
 
一 实业报国 历尽曲折(1972年前)之《回忆与展望》
2013-06-03 16:56 离退办  审核人:

赵自立(原纺织系副主任、空调教研室教授,90岁)

 

1943年当学生起至退休,我先后在纺织系学习工作了近五十年,个人情感早与学校融为一体。今逢纺织系办学一百周年,忆往事,历历在目。

11940年代初西北工学院的严谨学风  当时分院设在城固七星寺,为一年级所在地,不分系科,统一学基础课。那时当地流传一个七星夜火的景观,就是说七星寺内教室的灯光彻夜不息。由于有的同学夜车开得很晚,另一些同学接着开早车,七个教室或多或少总有灯光。为什么同学们这样地苦读呢?因为西工是由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等四所大学工学院组成的,继承了北洋大学的高标准、严要求、淘汰制,重质不重量的原则。12门课不及格,准予补考,补考后不及格留级,三门不及格,退学。每年晋升二年级的淘汰率约百分之三十左右。有的人恐怕退学,预先提出自动留级,不参加考试;退学的同学只得另谋出路;留级的同学得重读一年级,有的人甚至于两、三年后才度过难关。由于西工同学基础课学得扎实,毕业以后在工作岗位上适应性及独立工作能力强。现在招生和培养的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必局限于那一套,但是高标准,严要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2、提高英语能力  三、四十年代沿用了北洋的传统,尽量用英文教材,有的课堂板书用英文,教师讲课是中、英语相结合,一年级数学、物理、化学等习题全为英文,甚至物理习题集是收集欧美各大学招生的试题。新生入学开始不适应,经过一段刻苦学习后,就容易接受了。英语的阅读、会话能力不光靠英语课,还得扩大接触英文的范围,齐头并进。在实行改革开放、全球化的今天,更应该加快提高外语的水平。

3、理论结合实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我读完二年级,自愿利用暑假和两个三年级同学到宝鸡申新纱厂实习,对初接触的棉纺课的知识进行了验证,对没学过的棉纺织工艺获得了一些感性知识。由于地方工业的局限性,当时对毛纺工艺设施难以了解,特别像毛纺走锭机,棉纺精梳机的深刻了解是五十年代初在北京、上海实现的。过去学校对实习没有明确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后,重视了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特别是工艺性专业,实习、实验必须与理论教学密切结合。

4、提高专业课的质量必须重点深入  三、四十年代纺织专业学习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纺、织、染、整等课,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由五十年代中期起,逐步缩小专业范围,染整单独成立专业,纺织分为棉纺、毛纺、机织专门化。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了充实纺织工程枝术人员的能力,又增加了《纺织机械设计》、《空气调节》、《安全防火》等课。

5、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所知识的重要环节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有关课程的习题都是解答单一问题,纺织专业毕业前作一个排列机器的大作业。五十年代中有的课采用课程设计的方法练习复杂综合性的问题。最后一学期,下工厂毕业实习,然后回校花较长的时间作毕业设计,其内容可以是新厂设计或老厂改造,包括产品规格、生产能力、机器设备选择、厂房型式、工艺顺序、机器排列、原料供应、上下水管道、供热通风、安全防火等设施以及成本核算等,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设计完成后,进行答辩。设计题目可以在学校自选,也可以接受实际任务,或到设计院承担部分工作。

6、学生科研活动  学生科研活动应如何安排?当年根据下达编教材的任务,1959年毕业班参加教材编写工作,1960年国家搞四个现代化,毕业班下厂参加专题试验研究,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试验研究不能在短期内以群众运动的方式来完成。同时这两项内容也不宜作为最终结业的课题。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可根据条件,因材施教,有的学生有力,肯钻研,在教师的指引下,在实验室参加一些研究项目,也可以下厂调研,摸索出一些规律,发现一些新问题。根据参与时间的长短及能力的大小,可以获得不同的结果。

7、教材建设  1940年代我读大学时,专业知识由欧美传来,那时所用的教材大都是编译的讲义,或者采用英文原版,也有老师编写出比较正规的教本,如 张汉文 教授编印的《毛纺学》、付道伸教授编印的《机织学》。五十年代我系部分老师翻译苏联的《棉纺学》、《机织学》作为教材,有的课程讲义内也吸收了苏联的科枝知识。1959年纺织部教育司组织编写全国通用教材,我校纺织系负责主编《毛纺学》、《纺织材料学》、《纺织厂空气调节》、《数理统计学》,兄弟院校参与,1961年正式出版。

8、教师队伍建设  过去专业教师大多是欧美留学生,其次是自己培养的毕业留校生。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快教师队伍的成长,除沿用旧法外,还组织成批的培养。1950年代国家聘请了苏联二、三十名专家教授留驻哈尔滨工业大学,为国内各大学培养师资,当时西北工学院相继送去不少在职教师进一步深造、更新知识,两三年后回校任教;1956年我系还送一批刚毕业留校的老师去华东纺织工学院进一步学习、在教学工作中锻炼,一年后回校任教。另外,还吸收一批同类专业院校的毕业生,1950年代相继有不少华东纺院、天津大学毕业生来我校参加工作。教师的业务能力的提高应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锻炼,循序渐进。学术水平的提高须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开展调查研究、参与有关科研活动,最好结伴研究,坚持到底,必有成果。

9、逐步健全系、组  1940年代以前,系主任根据国外的经验,及现有的条件安排教学。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健全教学组织、制定教学文件。1950年代初先设系务助教、教务员协助系主任工作,后又成立系办公室,增设行政秘书、政治辅导员。五十年代中成立棉纺、毛纺、机织三个教研组,成立系务委员会研讨教学的重大问题。1957年设纺织系党总支,系办公室设室主任、教学秘书等职。1950年代末成立纺材教研组,1960年成立纺机设计教研组、针织教研组。1970年代末成立空调教研组。1950年代初学校组织制定教学计划,1960年代纺织部教育司组织修订教学计划,其中课程设置、学时多少、排列顺序,都有明确规定。它是吸收了英美及苏联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在国家教育部门领导下制定的,是指导安排教学的法定文件,系及教研组只能照章执行。教研组可根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制定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以便教师执行。教研组还可以开展本课程各种教学法活动。系、组健全后可以由上而下贯彻方针政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集体作用。

10、校内实习、实验基地的建设  1937年日本侵华七七事变突然暴发,学校西迁没有带来多少设备。从1950年开始首先创建了一个56百平方米的棉纺织机器陈列室,配有一名老技工。后来又添了一位提花机技工。1954年在西工东区新建了约 一千平方米 锯齿型厂房放置纺织机。1957年纺织系并入交大,又在北区重建锯齿型厂房 两千平方米 ,购置新型棉纺织机多台,1958年调入多名技工,并招工试车。同时在北区教学楼一层的南北两端装设了梳毛机及有关毛纺织设备。当时纺织实习工厂的职工近百人,白班、夜班纺纱织布,不但是师生实习、试验的场所,而且是新产品的滋生地(如帘子线的试生产、造纸毛毯的试制等),曾作半工半读的工作场地。1962年精简机构后,仍保留有二、三十人的编制,尚能满足师生实习、试验的要求。

11、科研活动的进展  我系师生的科研活动从1958年大跃进时开始,1960四化时进入高潮。1958年静电纺纱及有些项目组织专门队伍进行试验。1960年春天专业课老师带毕业班同学下厂结合生产实际问题试验研究,总结资料。下半年全系开了第一次科学报告会。后来各教研室结合具体情况,以及个人的积极性自由结合组织科研活动,细水长流。前后对比感到大跃进四化时以群众运动的方式搞科学研究,短期内难以取得成果;研究工作必须与教学相结合,反复试验,坚持到底。文化大革命后,环境改善、条件具备后,科研方面硕果累累。

12、结合社会急需举办有关专修科或本科提前毕业  随着社会的需要,19531954年两个班学习三年,提前一年毕业。1958年按省上工业的急需办了在职干部一年制纺织专修科。19581959年为上海毛蔴公司办了两年制的毛纺织专修科。1960年适应化纤工业的发展举办了一期三年制的化纤专修科。

13、人际关系  四十年代我们在读大学时对早年毕业的同学尊称为学长,我们到工厂实习时会得到学长的指导及生活上照顾。到社会上对高班的同学皆以学长对待,这样无形中也受到学长的爱护,无论在校内外都得到了学长的帮助,影响我至今还坚持这种对待学长、尊敬长者的好作风。从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为关心群众的生活,逢年过节系上领导都要专门登门拜访。当时党、政、工会的代表结集在一起,走家串户看望所有员工。1970年代我也学习这一好传统,以纺织厂支部书记的身份到职工家里甚至跑到市区、北郊去探访,有时工人的父母从外地来到,也去专门看望。这样一来不但了解员工的家庭生活,与群众的感情更加接近,也能听到大家对工作的真实意见。

今年元月接到上海浦东一同班同学寄来贺年函,并附有《新民晚报》一张,其中《传承与传奇》一文叙述了华东师大的发展历史。老同学在信中说:我们西安工程大学也能把北京高等工专、北平大学、北洋大学、东北大学、焦作工学院……这些传承下来,一代一代人聚沙成塔,特别是精神文化层面的积累。可否向学校当局建议,我们的母校也能这样。年逾九十的校友还关心母校的发展,其精神可嘉。从历届毕业同学返校的踊跃程度来看,他们都很关心母校的发展。

这次百年校庆,纪念活动的时间较长、邀请人员广泛,是我们向校友、社会贤达、兄弟院校、国际友人学习的大好机会,衷心祝愿学校总结经验,传承优良作风,把我校建成有特色、国内外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2012 4 26


上一条:一 实业报国 历尽曲折(1972年前)之《回忆原纺织系老主任李有山教授》
下一条:一 实业报国 历尽曲折(1972年前)之《在我校原纺织系任教或学习过的专家简介》
关闭窗口
 
· 西安工程大学校关工委“银龄...
· 关于开展“学习二十大,奋进...
· 关于发放春节慰问品的通知
· 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征集...
· 畅谈百年奋斗重大成就 喜迎二...
· 关于选聘首批研究员的通知
· 喜迎二十大书画摄影展通知
· 关于2022年开展第五届金婚庆...
· 关于鼓励我校离退休教职工参...
· 关于在离退休干部中开展“建...
· 全省教育系统老干部工作先进...
-更多-

Copyright ©  2012-2013离退休工作办公室. 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仁厚北路二号 邮政编码:710048